傳統物流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低效、高成本等弊端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在“一帶一路”戰略之下,物流業迎來了轉型中重要的戰略機遇,而互聯網和金融則為新經濟下的物流業轉型提供了支撐工具。
12月12日,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和中國物流投融資聯盟聯合主辦的“一帶一路”與國際物流合作發展大會暨2016中國(深圳)互聯網+物流金融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
據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耿書海介紹,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物流業總收入為6.3萬億元,同增4.8%;社會物流總費用8.6萬億,同增3.3%;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例已降至14.5%。
但同時,行業內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有效需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基礎設施過剩與結構性的短缺同在,企業的盈利能力每況愈下,市場的法制和誠信體系有待加強,已有的支持政策有待全面落實。
“實現標準化是我國物流業的當務之急。”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秘書長楊洪義表示,“只有實現貨運車輛、托盤及其他倉儲設備的標準化,才能促進甩掛運輸、多式聯運等運輸組織方式的標準,才能提高物流倉儲環節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才能推動綠色、高效物流體系建設”。
國家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則認為,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將成為我國物流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一帶一路”給基礎設施、企業金融合作等帶來了巨大商機;而互聯網和金融作為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兩大工具,其與包括物流業在內的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成為趨勢。
在去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互聯網+高效物流”的重點行動。物流企業也紛紛依靠互聯網技術建立物流信息平臺。例如深圳阿凡達物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全國公路運輸平臺-“運唄”,運用人工智能和車聯網技術,研發出智能營銷、裝載和物流大數據預測決策系統,為發貨人和承運人提供貨運和金融服務。
楊洪義認為,互聯網與物流業的融合發展,還需政府在無車承運人等相關管理制度方面的協助,以及依靠互聯網技術,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協調、透明和高效。
與此同時,“物流+金融”的融合創新是物流業轉型的重要支點,金融對物流業發展的促進方面,更多的則是體現在信用體系的建立上。中國物流投融資聯盟輪值主席陳繼武表示,將成本較低的資金引入到資金成本很高的物流行業,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行業應將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融合,共同沿著產業鏈條發展,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資金流。
在物流金融方面,浙江網商銀行通過獲取物流企業的信息數據,來建立風控模式,再為一些物流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并同時將業務范圍涵蓋在支付清算、投融資、資本市場等各個方面。
而隨著我國物流企業越來越多地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在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宋功美看來,需要從單純產品輸出,向產品、技術、資本、金融等多服務轉變,這對我國物流服務體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物流企業還需要更加明晰走出去的具體實施路徑。”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表示,物流企業應該形成資本分散出海,以及港口、水運、陸路物流等全方位的對外合作。同時通過項目分工和運輸組織方式的調整,參與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并依托港口樞紐和產業布局,來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務系統。(物流咨詢網/凱瑞物流)